塔下村沒有塔


小橋流水

山中小村

石階曲徑

農家自給自足

石龍旗桿群

塔下村還在修橋補路,聽說要趕在農曆春節前完工,汽車暫時開不進去,遊客要走上一段蜿蜒的山路,才得以進入村落.一旁菜園裡肥厚的大芥菜,豐收以後,可以曬乾醃製成福菜或霉乾菜,是客家人的家常美食.乾乾淨淨的石階曲徑,展現客家人一慣愛整潔的良好習慣.可惜錯過產期,不然塔下村可是家家烤茶,滿村茶香,因為附近村民多以種茶為生.沒想到因為修路造成的小小不方便,反而讓我們有多點時間流連在民風樸實的山谷小村裡.

其實塔下村並沒有 " 塔 " 可看,但是有個華太婆開基祖宗的故事流傳下來,這可要追溯到大明宣德年間,張家媳婦因故負氣離家,攜子張光昭來到馬山的半山腰,因為聽從風水先生的指示,從馬頭背上踏下一步,就此定下來安居墾荒種地,開起張家基業,這一步 " 踏下 " ,變成今日的" 塔下 " .宗祠德遠堂裡,還供俸著宗師仙神祿位,以紀念這位神準的地理先生.

整個塔下村建立在一片山坳谷地之上,有一條長約一公里的清澈小溪貫穿其間,靠著外出打拼的華僑們集資修建拱橋,使兩岸村莊得以衣帶相連,十一座石橋和溪邊的土樓村舍連為一體,形成山中水鄉的秀美景觀,而有閩南周庄的稱號.因為有這樣的好山好水,塔下村民與世無爭,茹素勞動,所以平均壽命特別長,近二十年來,出了六位百歲人瑞,因而又有長壽村的美名.

塔下村最有看頭的風景就是張氏宗祠 - 德遠堂,古樸的二進二廊建築,背山面水,風水特好.剪黏浮雕說的是三國志和封神榜的故事.張家 " 敬教重才 " 的傳統,可以從朱熹的詩句裡面讀出來 : 子孫雖愚,詩書不可不讀.祖宗雖遠,祭祀不可不誠.據說因為橫樑上左右各有穿著毛裝的男女紅衞兵木雕彩偶,才讓德遠堂免於遭受文化大革命的摧殘.

大老遠就看到 23 根高聳的石龍旗桿,像一片石林一樣,形成特殊的景觀.每當村子裡有人高中進士,就豎旗拜祖,花崗石旗桿,文官刻筆鋒,武官雋坐獅,姓名,功名,年代,科次,官銜,爵位,都刻在石桿子上,仔細想想,人世間還有什麼比光宗耀祖,以顯父母,更能表彰為人子女的終極孝道呢?


德遠堂

石鋪面有有風水考量

紅衛兵小子

兇巴巴的女紅衛兵

長壽村

毛澤東還是紅太陽

留言